一、電影

pfilm1079-oceans-eleven_6ad58ba6-film-movie-posters-cinema-kanvas-tablo-canvas-1000x1000.jpg

(一)瞞天過海:三顆星半
1.滿聰明的「犯罪電影」:觀影者從犯罪者角度犯罪,情感上也投射在犯罪者(而非被害者)身上。
2.華納找來喬治克隆尼、布萊德彼特、麥特戴蒙組成史上最帥竊盜集團(認真說,這種顏值出現在任何地方全場都會盯著看,還偷個屁),偷取安迪賈西亞的賭場現金,甚至找來茱莉亞羅伯茲當喬治的前妻,星光熠熠如小時候香港賀歲片的好萊塢版。

51S6ufyLsML.jpg

(二)從前有個好萊塢:四顆星
1.大學時偶然看到《Pulp Fiction》的VCD後(是的,就是哪種看到一半還要換片、從錄影帶到DVD的過渡產品),從此對昆汀塔倫提諾這個名字印象深刻;前幾年看到《惡棍特工》又是令我暢快淋漓,驚歎不已,在時而緊張、時而惡搞的鏡頭下,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是主角被亂槍爆頭、武士刀砍的肚破腸流,或是什麼都沒發生。去年看到《從前》頗獲好評就一直想看,還依我很喜歡的影評人LIZZY的建議,瞭解了「曼森事件」後,才終於在MOD上等到了它。
2.片長非常的長,超過兩個半小時,或許是因為我先看了曼森事件的介紹,一直膽戰心驚的期待著他要怎麼呈現,卻等了大半場都沒等到,最後甚至是違背史實的正義伸張結局。剛看完的第一感想老實說很失望,但上網查了一些資料後,有人說這是昆汀寫給好萊塢的情書,懷念那個美好的60年代,既然真實的事件是這麼殘忍,那就創造另一個自己心中美好的平行宇宙。我們果然永遠猜不到昆汀的下一幕。

34073301-37af-4261-b5f8-440760f24efe.jpg

(三)無雙:兩顆星
做作。觀影的緊張感甚至不如啾啾鞋的說書影片。爆破、槍林彈雨配上周潤發想讓觀眾聯想起《英雄本色》,但只更加感嘆「錢能買到大場面,但未必能說好故事」。蔡宗翰說今年不是寄生上流需要奧斯卡,而是奧斯卡需要寄生上流,好萊塢到中國的這些大片商該想想了!

ckeditor-5d1054f985db7.jpg

(四)寄生上流:四顆星
雖然好看,但我私心還是喜歡《大佛普拉斯》多一點(無關民族情感)。

452d13efaa368b3f45f72ed56bb047bb.jpg

(五)殺人回憶:四顆星
警匪片,最後卻沒有兇手,只有滿滿的無力感。首爾來的刑警看不慣鄉下警察的刑求,但自己卻差點殺死DNA報告根本不符的嫌犯,「破案壓力」其實不是來自上面,而是自己長期浸淫其中後,發自內心的壓力。2003年奉俊浩的第二部長片,我覺得甚至略勝寄生上流。

20181117190223_19.jpg

(六)我不是藥神:兩顆半
程勇一年不到就從軟爛廢物到無私聖人,嗯嗯。

671891352_m.jpg

(七)無間道:三顆半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所有劇情轉折都記憶猶新,沒有第一次看這麼震撼了。

二、書

 

9789573278177.jpg

(一)殺戮論(On killing--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.)
15分鐘刷過去,只看目錄、圖表及圖表段落的文字,簡單筆記三點:
1.本書如其原文副標題,主要著重在「戰爭」下殺人的心理狀態(這也跟作者曾為傘兵、現任西點軍校心裡學教授的背景有關)。
2.可能影響行為人是否下手殺人之變因:
(1)外在壓力(權威者、群眾)
(2)距離(物理距離、心理距離),越遠越得將被害者「非人化」。
(3)內在動機(天性、被害者價值)
*責任分散:前2點(權威者、群眾,及距離)會減輕行為人之心理壓力及罪惡感。
3.殺人者的內在情緒機轉:無法下手(失敗後可能固著)-->殺人後的興奮情緒(可能固著)-->殺人後的噁心情緒(可能形成內疚而固著)-->合理化-->PTSD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after051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