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127_201856.jpg

上禮拜錶帶壞了,
在挑到新錶帶前,
我決定先拿之前媽送的fossil來戴。
晚上剛好有空,
查了市區一家fossil經銷商要去調整錶帶。

「這是別人送的錶,希望調整...」,
我話還沒說完,
女店員冷冷的插話「我們會酌收工本費200喔」,
我愣了一下,心想「怎麼有點貴」,
但嘴巴卻說出「ok沒問題」,
接著店員熟練地掐了一下手腕、把手錶收去,敲敲打打起來,
不一會,
手錶好了,戴起來挺合,
我交出200元。

出了店,
我開始在路邊Google:「調整錶帶 價錢」,
看到01上有人被收500元,但大多是50-100元,
我覺得好像被貴了。

老實說,一開始會特別找「fossil經銷商」,
我心裡是存著「自己家的錶可能不用錢」的預期,
(但不是這家店賣出的,哪那麼好康?)
結果不只沒貪到便宜,
還被疑似當盤子,很不舒服。

但轉念又想,
如果我上網查,
行情就是200起跳,甚至更高,
我心情應該會還不錯吧。
同樣都是「付出200元、錶帶調整到好」,
我卻因為比別人付的多或少而心情不同,
這也是一種「認知陷阱」嗎?

寫到這裡,
我理當以「希望下次消費前先做功課」收尾,
但進一步想,
我就是那種「懶得做功課,被當盤子又會不爽」的人啊~
--
補記後來散步想到的「購物前三思」:
1.主觀面:弄清楚自己需求(這很難)
2.客觀面:搞懂各產品差異、優惠內容(這對我很難)
3.比價時間:把自己事後查價的時間,花在事前比價即可(即:事後我在馬路邊Google了10分鐘,我應該把這10分鐘用來了解調整錶帶的行情,就可以不輕易讓自己後悔)。

(圖為媽媽的心意)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比價 瞭解自己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ter051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