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書架上有一類我稱為「生活策略型」的書,大致上是一些藉心理學等科學依據的方法,目的是教我們把人生過好的書,如輕鬆駕馭意志力、最高休息法、脆弱的力量等。當我心情煩躁來逛書店時,每當看到這種書,我總有種「喔我會這麼煩,一定是因為我【 ﹍﹍﹍﹍】(空格內可填入:缺乏自制力、沒好好休息、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....)」,很容易被打中,但說實話,我幾乎都只看一半就沒繼續,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我總是閱讀書中每一個字,且邊讀邊在書頁上做筆記,以致書讀的太慢。我往往剛買回家先興沖沖讀完目錄和第一章,過一兩個禮拜,翻到第二章,接著一兩個月書就放在書架「閱讀中」的那格暫放區漸漸被遺忘,直到某天,我又因為心情煩悶逛書店,看到另一本「生活策略」,又再度被打中.......周而復始,無限循環。
那天聽羅胖提到以「逛街」心態看書,覺得很有趣,就利用手邊這本剛買的書實驗,結果大概花不到一個小時「逛」完,又花一個半小時整理一下,覺得大概就掌握書的七、八成,很有效率和成就感。我決定把這些半途而廢的書,重新撿起來,各花個兩小時「逛」完他們。

以下本書書摘:

一、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比「我想做什麼」更有效:
例如,與其說「我戒菸了」,不如說「我不抽菸」;
與其說「我想每天寫作」,不如說「我想成為蕭景宇」、「我想成為詹宏志」
二、習慣迴路:
環境提示(hint)-->內心渴望(desire)-->行動(action)-->內心滿足(reward)。
三、習慣養成策略:
(一)加強環境提示:
1.找出固有習慣,習慣重疊
例如,「每天我起床上廁所/喝水時,冥想一分鐘」
2.說出以下句子:「我會在【時間】,在【地點】做【行為】」。
3.讓環境裡充滿(排除)觸發好習慣(壞習慣)的提示。另外,在「新環境」養成新習慣比較簡單,因為不用對抗舊提示。
4.「自制力」是一種短期策略(耗精力),不適用於長期。
(二)讓行動與內心渴望(嫌惡)連結:
1.習慣重疊+內心渴望:固有習慣-->好習慣-->獎勵。
例如,「每天我起床上廁所時【冥想一分鐘】,接著我喝一杯溫開水」、
「每天要買午餐前【回顧上午工作成效,規劃下午工作】,接著和欣聊天、看YT」
2.社群肯定:我們需要被周遭人認可,固加入有此習慣(興趣)的群體(如家人、朋友)。
例如,和欣刻意用英文交談。寫作群體?
社群監督:問責夥伴、習慣契約。公開自己目標、找人監督,寫下違約後果並簽名。
3.讓自己「真心相信」好習慣(壞習慣)是對自己有益(有害)的;思考著重在好習慣的益處(壞習慣的害處)。(這方法有點勉強......)
(三)降低行動門檻:
1.習慣的養成重點在「頻率」。不要連續放過自己兩次。
2.讓好習慣(壞習慣)的「啟動」變得不費力(困難)。
例如,「每天上廁所、洗澡時,放下手機,放空冥想一分鐘」。
「先專心工作兩分鐘就好」。
「卸載FB的app、讓辦公室的IE無法上臉書、YT、LINE TODAY,甚至不帶手機出門」。
「買電子書?」
3.鎖定好習慣的一次性行動。
例如,「買直立式辦公桌(或至少清出一個站立式工作空間)」、「買電子書?」(到底是多想買?)。
(四)讓獎賞能滿足內心:
1.獎賞要盡量是「立即性的滿足」。
例如,「立一個sheet,每次工作有效率就存下15分鐘,讓自己下班(或禮拜五)有一小段時間能自己悠閒放空」
2.習慣追蹤。追蹤累積記錄的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獎賞。讓追蹤變簡單:
例如,「智慧手錶」
四、進階策略
1.瞭解自己的長短處。認識自己的SWOT,選對適合自己的戰場。
2.在「學習區」學習。舒適圈-->學習區(心流)-->恐懼區。
3.習慣+刻意練習=精通。


 
 
arrow
arrow

    after051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